从不毛之地崛起的钢铁基地,到如今获评“全国文明城市”,作为全国唯一的地级市共同富裕试验区,四川省攀枝花市交出了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优秀答卷,“钒钛之都”绽放“文明之花”。
攀枝花城市美景
精神凝魂聚力
从不毛之地到文明城市的奋斗接力
攀枝花因三线建设而生。走进在西区河门口街道的火红年华基地三线·时光里,仿佛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这里以原渡口水泥厂旧址为基础复原的红砖房、标语墙、老式办公用具等,生动再现了三线建设时期的艰辛与辉煌。
20世纪60年代,数十万建设大军响应“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奔赴金沙江畔的不毛之地,靠着“三块石头架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的拼劲,建起了钢铁城,成就了“英雄攀枝花”。
从前辈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中汲取强大精神力量,以锲而不舍的精神、驰而不息的干劲、始终不渝的情怀,在实干中提升,在拼搏中跨越。仅2021年以来,攀枝花市结合群众意见建议,创新实施“六大专项治理”,问需问计16.87万户,解决各类问题50余万件,施划各类停车泊位1.5万余个,规范占道经营和流动摊点4700个/次……
累土不辍,丘山崇成;浇灌不止,文明花开!站在三线文化广场上,看着晨练的老人、上学的孩童与三线建设英雄纪念碑同框的画面,仿佛读懂了这座城市的坚持——文明创建是对“艰苦创业”精神的当下践行。
创建惠民暖心
从环境改善到百姓欢颜的幸福答卷
清晨7时,攀枝花市西区动力站农贸市场已经热闹起来。几年前,这里门可罗雀。“菜市场在三楼,以前没电梯,上下不便,生意难做。”菜贩宋开贵说,为了“抢生意”,不少菜贩在马路边占道经营,既不文明更不安全。说起市场的变化和文明城市创建带来的变化,宋开贵竖起了大拇指,“装了便民电梯,买菜方便,生意好了,占道经营没了,大家更和谐了。”
离开西区动力站农贸市场,驱车半小时,来到位于金沙江畔的东区瓜子坪街道佳运社区金泉苑小区。这个已经建成20多年的老旧小区,曾经环境堪忧,飞线密布、污水横流,居民还在路边种菜养禽。2024年,街道社区通过10多次“坝坝会”征求居民意见后,对社区进行了改造,规整了外立面、更换了雨棚、整治了管线、修建了休闲长廊……如今,小区焕然一新。在休闲长廊里纳凉的居民王大爷高兴地说道:“环境变好了,生活质量提高了,大家也变得更文明了。”
走进仁和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欢快热闹的氛围瞬间吸引群众目光。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居民们在这里跳舞、合唱,享受幸福时光。63岁的任树珍是一名舞蹈爱好者,几乎每天都来排练。说起在这里参加活动,任树珍不停地称赞道:“功能室齐全,服务好,还有专业老师上课。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攀枝花市将创建惠民落到实处,从改善城市环境到丰富精神生活,不断满足着每一位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每一位攀枝花人共享文明创建成果。
凡人微光成炬
从个体善举到城市大爱的暖流奔涌
“这是一座让人感到温暖的城市。”“四川好人”宋艳华如此评价攀枝花。1983年,14岁的宋艳华只身从成都新津来此投亲,这座城市带给他的第一印象,便是气候与人心交织的“温暖”——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包容相待的氛围,让他从此扎根于此。
在攀枝花“温暖”的滋养下,宋艳华从学艺到创业,一路受助于他人。这份善意化作他心中向上向善的种子:20多年来,他带领员工开展义务清扫、文明劝导、慰问孤寡老人等志愿服务超1000场,捐款捐物超100万元;在餐馆建立党支部,成立党员先锋队、文明劝导队等3支志愿队伍,以“党建引领+公益实践”模式,常态化开展各类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扶弱济困。
在攀枝花市捧回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的同时,宋艳华餐馆也被评为第七届全国文明单位。如今,“四川好人”宋艳华工作室也在宋艳华餐馆挂牌成立,以餐馆党支部为核心,围绕打造“红心向党、立店为民”的党建品牌,依靠身边党员,服务身边群众,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不止宋艳华,狂追百米刹住溜车的外卖小哥王世祥、携子扶老的爱心市民包枢凡、20余年真情服务群众的余芳、助力彝族村落脱贫奔小康的李德……无数凡人善举,让“暖暖花城”的形象愈发深入人心,让这座城市的温暖底色愈发鲜亮。
一个人带动一群人,一群人影响一座城。漫步在攀枝花的大街小巷,处处都能够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暖:公交车上,主动让座的乘客越来越多;马路上,车辆自觉礼让行人;社区里,邻里之间互帮互助……这一幕幕温暖的画面都在述说着——文明,是融入日常、刻进骨子里的习惯。
如今的攀枝花,文明新风正盛。当旭日东升,阳光洒在炳草岗大桥上,金沙江波光映照出城市苏醒的模样,仿佛在诉说:文明城市创建没有终点,只有共富路上永不停歇的脚步。
供稿:四川省文明办 四川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