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一场丧事,宰杀耕牛多则二三十头、花费二三十万元,少则七八头至十几头、花费七八万至十几万元,主客双方背负着沉重的经济压力与人情负担!”广西百色市隆林县德峨镇弄杂村党支部书记杨成义回忆起之前村里办白事的场景,依然十分感慨,“甚至还会出现老人过世后父债子还、子孙几代背债。”
在广西隆林,白事宰牛是一项传统习俗。据杨成义介绍,宰牛的数量并不固定:除主家需准备一头牛外,其余数量取决于女儿和女婿的人数,通常每位女婿都要牵一头牛前来。另外,同宗同姓的外嫁女子带来的“客牛”在被宰杀后,主家需按市价向外嫁女支付相应金额作为回礼。外嫁女带来多少头牛,主家就要返还多少份礼金,这笔回礼支出也成为整场白事中花费最大的项目。
然而除了传统习俗,村民之间的攀比也是驱使主家白事大量宰牛的重要原因。据杨成义回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前,每家办白事杀两头牛是常态,足以满足待客之需。但90年代后,一些村民手头宽裕了,其做法便开始变味,村里人相互攀比,开始讲究谁家宰杀的牛更大、谁家办的事更有声势。
“很多村民家里办白事,最多能杀两头牛招待客人,剩下的牛肉如果没有及时处理,就腐烂了,这又是多大的浪费!”杨成义补充道,“2020年,在自治区移风易俗‘五个统一’要求指导下,我们村结合实际,探索推出‘十个一’工作举措,率先向陈规陋习发起挑战,着力推动‘白事简办’。”
先立规矩再办事。弄杂村率先印发了《德峨镇弄杂村开展移风易俗统一行动方案》,“这就把红白喜事、彩礼标准以及我们村‘两委’的具体责任都明确了,我们通过多次开村民大会、板凳会、‘乡村夜话’等,让大伙儿心里都清楚,咱们下一阶段工作是什么。”杨成义解释道。
有了规定,村“两委”开展工作就有了依据和底气。弄杂村迅速对全村28位族长、寨老等重点人群逐一登记,围绕丧事请客人数、宰杀牲畜头数、费用支出、人情互换等问题面对面沟通。同时,评选出6户文明户,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这些老人在咱村都是一呼百应,做通了他们的工作,再做其他村民的工作就会顺利一些,这叫‘抓住关键群体’!”杨成义笑着说。
随后,一支由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及党员和族长寨老等人员组建的“五老”宣传劝导队成立了,他们通过张贴倡议书、微信群宣传、双语宣传讲解移风易俗意义。截至目前,累计发放倡议书3000余份、播放广播100余次、组织劝导45场次。
通过一段时间的宣传,弄杂村明确了白事的“三个不超”:殡期原则上不超3天、最迟不超5天;主客双方宰牛总量不超3头;直系女儿宰杀牲畜不超1头。“我们还组织全村签订村规民约承诺书,党员领导干部带头承诺不大操大办,村民们签下名字,参与感也强了。”杨成义说。
弄杂村的白事简办工作很快就看到了成效,杨成义讲述了前几年发生在村里的一件事。村民杨寿康,也是一名党员,在办理他父亲的丧事中顶住压力,带头拒收“牛礼”,把原计划宰杀的二十几头牛果断减到3头。
“在他的带动下,党员群众纷纷参照执行,大幅减轻了经济负担,如今咱村村民在思想上逐渐认识到了大操大办的坏处,之前那种白事大量宰牛的事儿越来越少了!”杨成义笑着说。
供稿:广西壮族自治区文明办
